欢迎访问 中国直播网!遇见美好,记录事实!Meet the good, record the facts!

中国直播网微博  直播网微博   网站地图   商标版权注册证   直播号入驻

朋友圈谣言泛滥 你会否向它“宣战”?

时间:2016-12-20 11:17人气: 编辑:轩皓宇

朋友圈谣言泛滥 你会否向它“宣战”?

■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了辟谣中心。

朋友圈谣言泛滥 你会否向它“宣战”?

■向谣言“宣战”的声音越来越多了。

《老爸老妈的友圈谣言多 咋办》一稿刊登后(详见本报12月10日03版),引起广泛关注。不少读者来电表示,不只是老爸老妈,年轻人的友圈同样是谣言泛滥。记者调查发现,朋友圈谣言涉及健康养生、人身安全、财产安全、政经和社会秩序、爱心转发等多个方面。层出不穷的谣言,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。有些人盲目相信甚至因此而焦虑,有些人干脆屏蔽了朋友圈,只有少数人会主动向谣言说“不”,对谣言进行举报或转发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。专家表示,治理谣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,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对谣言进行举报。

□文/图 本报记者 苗静 石维

有人宁信其有 有人感到焦虑

12月10日至18日,记者通过街头拦访、微信、QQ等多种形式,调查了30名20多岁至40多岁的市民。对于微信朋友圈的谣言,每个人都有很多话要说。大家对于谣言的态度,大致可分为四种,一种是盲目相信;一种是因为难辨真假而感到无助甚至焦虑;还有一种人干脆屏蔽了朋友圈;最后一种是主动举报。这30人中,有5个人遇到谣言会举报,或者想办法核实后主动辟谣。

45岁的陈书云经营着一家小超市。听说微波炉加热食物会致癌,她就再也不用微波炉了。“我们在农村,也不懂这些,街坊邻里都相信,我也就信了。”陈书云说,面对网上的一些说法,她都是抱着“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”的态度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像陈书云这样的大有人在。

也有一些人像田女士一样纠结。最近一段时间,只要一看到朋友圈那些带有“内幕”、“再不看就删了”、“新闻联播都不敢播”等字眼的标题,田女士就感到很烦躁。想点开看看,可又觉得肯定是假的,还不如不看,总是举棋不定。甚至老妈告诉她石家庄的铛铛车票价由5元降到2元了,她也不信,因为这是老妈从朋友圈看到的。后来她才知道这个消息是真的。

有人屏蔽朋友圈 有人向谣言说“不”

小赵是一家公司的职员,今年26岁。几年前听到可口可乐杀精的消息后,赶紧“戒”掉了可乐。后来又看到一家报纸辟谣说可口可乐不会杀精。但让他不解的是,这个消息依然不时出现在朋友圈,身边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。“如果澄清事实的报道也能像谣言传播得这么广,这么深入人心就好了!”

35岁的钱女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。“朋友圈里的信息又多又杂,除了各种消息刷屏,还有很多同学做起了微商,发起了广告。”钱女士说,这些信息霸占了朋友圈,中国直播网,没营养不说,看起来还浪费时间。有时感觉整个晚上看到的都是假消息和各种吐槽文。一段时间后,她干脆屏蔽了朋友圈,把时间用在亲子阅读等有意义的事情上。

相比之下,30岁出头的小刘就理性多了。他从事销售工作,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非常多。各种信息充斥,其中不少是谣言。只要确认是谣言,他就会果断选择投诉。“网络信息量太大,依靠权威部门一一找到并甄别难度很大,大众的举报和投诉可以为权威部门提供很多线索,能积极有效地打击谣言。”

“向谣言宣战”的声音越来越多了

今年6月出版的《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》(2016)专门对微信谣言进行了分析。

这份报告称,谣言主题可以分为9类:健康养生、人身安全、财产安全、政经和社会秩序、爱心转发、广告营销、奇闻趣事、色情和其他。调查显示,对于十分重要但是真伪难辨的信息,70.3%的受访者都表示“宁可信其有”,中国直播网,只有17.6%的人选择“宁可不相信”。这份报告分析称,谣言的传播都有其社会心理动因,大部分谣言是焦虑、期望、憎恶的表达,归根结底是控制感缺失后为重获控制感而做出的尝试。同时谣言还是一种人际交往的特殊方式,人们可以从中获得人际沟通的满足感。

不过,“向谣言宣战”的声音越来越多了。一些报纸、电视台专门推出了“网文辨真”、“热点求真”等栏目,针对一些谣言,请教相关的专家学者,或者通过实验来验证真伪。不久前,微博上有人发起了“拯救爸妈朋友圈”活动,不少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积极支持、参与。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了辟谣中心,对近期热门谣言进行展示。还有几家机构联合推出了名为“抗谣挑战”的小测试,测试“抗谣性”并加以解释。

谣言泛滥加剧了人们的焦虑感

心理咨询维护中心专家于文娜表示,科技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,或真或假的海量信息,加剧了人们内心的焦虑感。多数人在接触谣言信息时倾向于采取“宁可信其有”的态度,也有人怀着“事不关己,看看热闹”的心理阅读并转发,这些做法无疑降低了判断能力,使自己和身边人受到影响。

她说,微信朋友圈里不同主题的谣言因涉及内容不同,背后所隐含的传播动机也不一样。健康养生类、人身安全类、财产安全类谣言,利用人们焦虑与恐惧心理的比例很高;广告营销、色情主题谣言,则主要利用了人们的希望与欲望;政经和社会秩序类的谣言,同时利用了人们的焦虑恐惧和仇恨憎恶情绪。“治理谣言需要相关权威部门信息透明,公众信任度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也很关键。”她认为,大家应从自身做起,不信谣不传谣,对于不确定的信息保持理性态度,不要急于相信和传播,也不要过于激进地做出评论,应该等待权威机构的认定或辟谣。

举报谣言是公民的义务

对此,河北明杰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惠民表示,针对散布谣言等行为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》有明确规定:散布谣言,谎报险情、疫情、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,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。而且,2013年9月,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司法解释规定: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,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、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,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,应当被认定为刑法相关条款规定的“情节严重”,可构成诽谤罪。

王惠民认为,治理谣言,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都应作出努力。社会层面,相关部门应及时辟谣,提高信息的透明度,对发布谣言的人依法严惩等。而在个人方面,每个公民首先应做到不信谣、不传谣,另外,举报谣言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。

向谣言说“不”,可以这样做

面对充斥朋友圈的大量谣言,我们应该怎么做?接受采访的市民和专家给出了建议:

1.遇到难辨真假的信息,首先要看其消息来源。一些网络媒体、自媒体为了提高点击率、阅读量,会编撰发布一些谣言,主流媒体和政府机构发布的信息才可信。

2.谣言的一大特点就是利用人们的焦虑和恐惧心理,试图用各种刺激性强的视频、图片、文字来吸引人,所以这类内容最好不看,更不要信。

3.主流媒体会专门针对一些谣言进行辟谣,可以上网搜索,或登录政府网站、打电话,寻找最权威的辟谣消息。

4.一旦发现谣言,不要转发,要坚决举报。微信上的谣言帖子,可以在文章右下角点击“投诉”——选择投诉原因——下一步——投诉描述——提交。

标签:
相关资讯
热门频道

热门标签

CopyRight 2014-2024 中国直播网(直播网)ZhiBoTv.Com.Cn(中國直播網有限公司)| 本站取得授权享有第17448205号“直播网”商标注册证 | 中国直播网投稿公邮:news@newsgo.com

直播网网站所登载资讯、图集、视频等内容,版权归直播号自媒体平台原作者或投稿人所有,投稿视为本站原创首发,刊发或转载仅限传播目的非本网观点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商业用途。

特别声明:中国直播网仅提供平台运营服务,不提供任何上传发布服务,中国直播网尊重知识产权保护,侵权反馈:fawu@newsgo.com 直播网撤稿函下载 如有侵权请来邮告知,我们收到后会尽快处理答复。 Powered by EyouCms 备案号: